《明悉法师—法义问答》
1、依佛愿回归本具
明悉法师:
心地起用非常关键,我们无始劫来之所以这么的勤苦,就是造作不停、奔流不息地在轮回当中头出头没,受这些苦,其实都是因为没有认识到生命本质这个事实。那一切佛陀出世无非就是揭示这一点而已,所以佛讲的非常非常多的法,其实指归的都是这么一个问题,就是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。
那么在一切法当中,它有了义法,有不了义法。所谓的不了义法,就是当众生他无法确认这一点的时候,佛陀就会施设方便法。方便法就是增上,让他不断地在福德、在积累资粮、在对治习气、在趋恶向善……在这样一个增上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去提升,提升他的那种智慧、慈悲、福德资粮。
这个其实并不是佛法的核心,它只是一种方便。那么真正佛法的核心是诸佛出世之本怀,就是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,也就是直接指授一切众生本具。那这一点恰恰是最关键的一个地方,也净土教法它直指这个核心,它舍弃一切方便法,直接给予的是无上大利。
但是我们在修行界来讲呢,其实渐次的东西是比较容易被接受的,一步一步地改变,一步一步地提升,一步一步地积累、对治……这些是非常容易被我们识心所接受的。而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,我们选择了很多的修行方式,比方说要做善人。现在净土宗有很多人都提倡,你善人不做好你能学佛吗?然后呢,做善人之后又要去受持五戒、八戒等各种戒,无非是改恶向善。包括《观无量寿经》里面也谈到“三福九品”,它都是为了接引众生方便而施设的这些方便的引导。但真正佛陀出世之本怀却被我们忽视了,我们没有在这个佛法最核心处去认真过、去体验,体验佛陀真正的无尽的悲心和展现的这样一个究竟事实。
我们今天所学的这个教法呢,它是直畅佛本怀的教法,直接讲的最究竟的东西,不讲方便。其实《法华经》也是这个意思,为什么历代的祖师都把《法华经》推为最圆顿的一个经典呢?就是纯圆独妙呢?因为法华讲的就是“正直舍方便,但说无上乘”,不再讲三乘的方便法了,直接讲一佛乘的法,所以法华处处都只是用各种的譬喻,比方说穷子喻、大富长者等种种,来令众生当下悟入佛之知见,这个就是佛陀出世的唯一大事因缘。
我们在认知净土教法的时候,一定在这一点上清晰,而不在别的地方去着眼,也就是一定要剥离自力修行跟佛力住持这样一个差别。自力修行必然会落到渐次当中,必然的,所谓渐次当中,就是你要不断地改正,不断地改正,不断地努力,不断地努力……然后最后达到一个结果。而这样一个圆顿之教呢?它直接了当、不假修持,就经常说的“无修修”,就是无需造作、无需积累。它直接回归这样一个生命的本质,这一点恰恰是难理解的地方,难以从凡夫抓取心去能够碰触到的东西,它是一个直下授予的东西。所以说在净土教法只能随顺得入,它没有办法用你的识心来积累、理解,然后信解行证。这没法这么弄,因为法门的施设就是直接授予的无上心,在这儿安住。这个无上心不是说我的一个什么东西,它是一切众生本具,一切众生本具,不是你的本具、他的本具,是所有一切生命本来的样子。
其实这个要单说本具是很难体会,怎么样运用本具?所以净土最方便的地方,它是用佛的愿来揭示本具,一定要在佛愿力开启我们自性本具的这样一个强缘上,就是唯一仰靠的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强缘,为唯一的增上缘。所以这个就是净土点眼之处,净土直接指向了最究竟的佛法核心,但用的方法却又是一个最简单易行的方法。这两者结合的太微妙了,这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力,他把一切诸佛出世之本怀这一点唯一认准了,唯一做的一件事情,不假方便、直接授予。但他用的方法就是一个最简单、最直接、不假修证的一个方法,就是靠佛愿力来回归本具事实。
大家在这个地方一定要认得准,就是我们实践净土在哪里去实践?实践净土一定是在随顺佛愿这样一个唯一强缘。净土点眼之处在哪儿?它点眼之处与一切通途法门不共的地方,就是它是仰靠佛的报德来完成的这个回归,完成我们对本具心的确认。这个点如果不去用的话,其实我们说回到本具上是非常难的,你在这儿你无法安住,因为识心一起就离开了本具的这样一个作用。但是我们又怎么可能不起识心呢?你如果离开了阿弥陀佛大愿为仰靠、为歇心的缘起……其实单谈本具,就变成了禅宗的修行了。禅宗就是真的是截断众流,直接认取本具事实,那是多么利根性的人才能认得准,才能守得稳。
而净土恰恰跨越了回归本具在亲证这个地方的难行,它是随顺了佛的愿力。而在阿弥陀佛愿力的承载下,你去休息,你去安乐住吧,是一个极为安乐的修行法门,让你在快乐当中就撒手了,在快乐当中你就不勤苦了,在快乐当中你就不造作了。一切都是佛给你了,就像说佛给了你一个无尽美丽的花园,你在路途上走得很辛苦,你突然进到了这个花园里,有各种各样美好的东西,想要什么都有,你想要吃的就有吃的,想要玩的就有玩的……你所有的愿他都满你。你在享用这一刻的时候,你造作的心就休息下来了。这样一个修行的方法是太妙太妙了,这就是净土法门不共于一切法门简单易行的地方。
我希望菩萨们能够在这个唯一精准的点上,让我们去尽情地去享用佛果,唯一抉择佛果。当你去抉择佛果的时候,其实我们没有理由再造作了,你没有理由不放心了,没有理由我们再去抓取,为什么呢?因为佛果给了我们一个保证,其实“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”这八个字就是一个保证。他就用他的佛果来保证你,你的业力不会有障碍的,你的本性是圆满的,你的往生是一个事实,你不需要再勤苦造作,你当下就可以体会佛果,无条件地给你。他就是无条件的给你,让你享用,你说这个是不是太容易的事情了?太容易太容易了。我们可以有充分的理由休息下来,不需要我再去积累了,我再去打拼了,我再去完善自己了,然后我才能怎么样的……这样一个勤苦的思维方式,彻底在这个地方就可以休息下来。
那这个休息其实你只需要去确认一点就可以了,哪一点呢?就是阿弥陀佛对我们的爱是无条件的,阿弥陀佛是周遍在我们一切生命一切时处的。只要你想到这一点的时候,你的心就是温暖的,你就是有依靠的,你就是一个回家的孩子,不需要再流浪再打拼。你就可以在这个……佛陀就像一个父亲、大富长者,他把他的一切的资产家产为我们打造了一个后花园。这个后花园就是极乐世界,他把这个极乐世界给你了,然后你在受用极乐世界的时候,其实你就在佛这个大富长者的支持力下,你在活着,你在很轻松的活着,在受用他的一切,这样一个实际上是很殊胜很善巧的一个歇心的方法。
那我们其实在……比方说我们在串习《往生论》偈颂的时候,你每读的一句话,你其实都是用心来受用它,“宝性功德草,柔软左右旋,触者生胜乐,过迦旃邻陀。宝花千万种,弥覆池流泉,微风动华叶,交错光乱转。”你在读它的时候,实际上你的心就在受用佛的功德。这个时候你被佛的柔软心、佛的慈悲心、他的功德力,把我们的心摄在了这样一种佛功德的载负下,实际上在我们体会这生命的美好。如此的美好、如此的广大,广大如虚空,“究竟如虚空,广大无边际,正道大慈悲,出世善根生”。其实每一句都在唤醒你本具的心,都在印契我们本具的心,都是让我们在这里可以去享用它,在这里面去品味这个法味乐。
其实这个法味乐它就在现缘的生活当中,它不是在遥远的未来,不是在一个他方世界的美好,让我们好像只是说想着一个他方世界现在又尝不到的果实。它不是的,它就是现量拉到了你生命的当下。因为现量的你去融入这样一个优美的极乐世界传递的文字般若,然后与它去融入,也就是忆佛念佛,其实无非就是念他。当我们念这样一个佛功德,我们实际上就在受用佛功德,你在这样受用佛功德的时候,我们其实就从一个穷人变成了一个富人,从流浪的状态、打拼的状态、勤苦的状态,变成了受用者,就是一个受用者。你受用这个无尽的功德藏,它就是现成的,它就是无条件地展现在我们当下了,展现在这个因缘当中,你遇到了其实就已经在这个事实当中。“幸闻弥陀具足名”,太庆幸的是我们善根成熟了,我们与这样一个因缘相合了,就是非常非常殊胜的现前善根成熟的呈现。
《无量寿经》里面佛一再赞叹阿难,赞叹弥勒佛,说你们从无始劫来流浪生死,“直至今生,生死不绝,今得值佛,复得闻无量寿佛声,快哉甚善,吾助尔喜。”你看他其实是对阿逸多这样的菩萨讲的,其实是对着我们九界一切众生讲的,“阿逸多,汝从无始劫来,流浪生死,直至今日,生死不绝。”我们其实就是这样,我们无始劫来都是勤苦造作,识心抓取不停,为什么呢?因为我们没有遇到佛,没有遇到无量寿佛的这样一个名号的印契,没有认知本具,没有彻底在本具这个地方彻底休息,所以我们必然是勤苦造作。
那现在佛跟阿逸多说,“汝今得佛复闻无量寿声,快哉甚善,吾助尔喜。”你当下遇到了佛,佛是干嘛的?佛是开启你本具的,指着你本具的。那么“复闻无量寿声”,又听到了无量寿佛的名号,“快哉甚善,吾助尔喜”,没有比这个再大的快乐可以庆祝、可以珍惜、可以为之赞叹的事情了。无量劫我们都是因为没有遇到这个因缘,我们才流浪生死的。那现在已经遇到这个因缘,其实你的生死在这一刻就已经休息了。因为弥陀这个愿力,他是无条件地让你休息,你没有理由在这儿不休息,因为他保证了你一切嘛,什么都保证你了:不堕三恶道保证你了;不退转,保证你了;究竟成佛,保证你了;得六种神通,保证你了……就是一切的功德具足。
在《阿弥陀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里面,他都保证了,用他的佛愿来给我们(保证)。你看四十八大愿是不是都是表达的这个?“若有众生,闻我名号,必得三种忍”,或者“来生我国者,若不具足神足通、天眼通、他心通,遍知他方国土一切众生心念,若不尔者,不取正觉”。他都是用他的愿保证你这些一切的利益都给予你,没有条件,就是你只要是闻名就可以了,只要愿生我国,这一切都有了。
我们在佛陀无尽的慈悲给予当中,我们哪有不休息的理由呢?其实我们所谓的不休息是流浪久了,自认自己是一个孤儿,那你天天必须得乞讨,必须得勤苦。你一天不勤苦,一天就没饭吃,我们形成了这个思维习惯了。但是一下子我们遇到了这样……您看《法华经》讲的穷子,他看到了大富长者,大富长者把他所有的东西都给他了,他接受的那一刻,其实他就受用了。但是他从遇到大富长者到他接受这个过程,他有一个漫长的过程。而这个过程其实佛就施设了三乘教法——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,就是让他渐渐地在本具这个地方能够越来越成熟,越来越确认,越来越能够在这里成熟的时候,就给他一佛乘教法了。对那些无法确认本具的众生,佛只能说,那你就断烦恼吧,你去取证阿罗汉吧,给你一个化城,对吧?你修四念处,你安住身受心法,然后来破我执……这些都是方便法。
净土教法上来就给你这个东西,上来给的就是一切诸佛的出世之本怀。那有的人就会觉得,这个是不是只对上根人、最利根的人所开显的教法?其实恰恰不是,他是对九界一切众生开显的。因为他给的本具这个方法是不择根性的,他给的这个方法对你的根性好坏、你的认知能力,你能不能思维本具,能不能解佛经……这个从解门入的种种都没有要求,它就是用佛的愿力来回施给我们。这个方法由于太善巧了,所以所有众生都可以契入。这一点是佛真是太了不起,你越思维越觉得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善巧,他思维了五大劫,他真的想出了一个我们都无法想象的方法,九界众生无法想象的方法。然后他完成了这个事儿,他把这件大事因缘完成了,他成佛了,他立名无量寿。而这样一个无量寿功德名号的作用力,就真的是自然展现在法界的当中,展现在十方法界一切的国土。那众生随顺这个因缘,都可以直下回到本具的安心上来。
这个直下回归本具安心上来的事实、方法,的确跟所有的通途教法的方法都不一样。它太简单了,简单到极处了,通途教法你了解一下就知道了,回到本具上,那是个怎么样高的门槛,那个门槛太高了。在禅宗来讲,你必须达到明心见性,你才能启用本具,明心见性之前你都是盲修瞎练;在教下来讲,你必须要大开圆解,真正的大开圆解就真正开始从本具心启用了,这个起修的门槛都是极少人能够达到。可大部分的人都在前面加行,做加行,做积累资粮而已。
净土一起步就这么高,它真的是出生即压群臣。但它起步这么高,用的方法却是一个不择条件的,佛授予你功德力,让你念佛就行了,你受用你去随顺佛愿就可以了,没有任何门槛的一个方法的授予,然后回到本具心的运用上来,这个就是你越想越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。像我们这种末法时期这种根性陋劣的人,其实于佛法的好乐,我们确实是非常的真切吧,一学佛就想要得到佛法真实利益,但是在修行这条路上其实是无比的艰辛。当我们还没有去随顺佛力来实践教法的时候,我们都是在自己的功夫上、自己的持戒上,自己的不断地学习教理,或者说到禅堂打坐想要明心见性,都是想找这个本具,想要回到这个性德的安住上来。但是越学越觉得这个东西不好弄,越学越觉得佛法太高深了,只能是高山仰止。恰恰在这样一个难行的体会上,一下子遇到了净土的易行,那种对佛的恩德的感念是无比感动的。
净土的超胜就在于它的易行,而这个易行就在于弥陀大愿地给予——他大愿给予你,你就回归实相心的事实。希望大家能够清晰净土的理论,那在这儿我们就可以不顾一切地抉择它。当你抉择它的时候,你就直下安心,这个唯一守护就成为一个事实,那运用本具是自然的事情,没有任何难处。
就这一点做一下供养吧,阿弥陀佛。
2、交流不离佛愿
弟子问(精简表述):
有道友认为佛的境界是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受者相,什么相都没有,就安住在一个离相的状态就好。我说如果佛的心空空荡荡,没有相的话,那他又如何能知我们的苦?他又如何能同体大悲、无缘大慈呢?怎么能来度众生呢?
明悉法师:
你这个说的实际上是佛在《金刚经》讲的,“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”,不是说你看不到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的这样一个存在,而是说你内心并不执着实有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。这一点我觉得那个菩萨他理解错了。比方说《金刚经》讲,“一切世界,即非世界,是名世界”。就是说在佛眼中,没有一个世界的真实相,不等于说佛看不到这个世界,明白吗?
他认为说佛没有这个世界的真实相,所以佛也看不到这个世界。他是这样认为的,这其实是断灭见。佛还是如实看待一切法的存在,只是说他在看待一切法的存在的时候,他不投射多余的那样一个执着。我们众生看到了这个世界,我们立马投射了我们多余的执着,这就是不一样的地方。佛也看到桌椅板凳,我们也看到桌椅板凳。但是佛看桌椅板凳,即非桌椅板凳,是名桌椅板凳。我们看到桌椅板凳认为实有座椅板凳,就不是即非、是名,就着实。
所谓的着实,就是我们在这样一个存在的本身,附加了一个没有的东西。附加了一个什么?附加了它实有,附加这么一个东西,明白吧?这就叫执着。执着其实是本来没有,我们加上去的一个观念而已。本来没有这个东西,我们加上去了一个观念而已,听得懂吗?比方说,桌子是由无量无边元素组成的一个聚合体,它本来无一个实有的桌子的实体存在。但是我们由于没有这种透视它的现象本质的这种智慧,我们一下子就执着了有一个实有的桌子,我们执实了这个实有,这个是我们的一个颠倒见而已。所以其实众生的苦都是因为颠倒见而产生的执着,因为执着产生了造业,因为造业而受苦。其实从头到尾这些都是我们在做梦而已,本来没有这些东西,所以其实众生的苦都是冤枉受苦,听得懂吗?
那个源头是没有看清楚是事情的真相,真相其实是一切法都是缘生缘灭的、无实质的,就是无自性。你看桌子没有桌子的自性,杯子没有杯子的自性,人没有人的自性,猫没有猫的自性……都是缘起法,缘起法了不可得。但是我们这样一个执着的习惯,我们会给桌子贴上桌子的标签,给杯子贴上杯子的标签,然后给男贴上男的标签,给女贴上女的标签……一旦有了标签,我们就执为实有。一旦执为实有,我们就会抓取。一旦抓取,我们就会贪。一旦贪,我们就会排斥。一旦贪嗔排斥,我们就会造业。一旦造业,我们就受苦。这就是众生的流转,对不对?
佛法的解脱无非就把这样一个无意义的流转、迷失的流转、受苦的模式打破,靠什么打破呀?其实你看到真相就自然打破了。其实智慧就是解脱诸苦唯一的因,只有通过智慧才能出苦。《心经》里面讲,“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”。“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”,这个照见不是说把五蕴都整没了,你看不到五蕴了,而是直下看到五蕴的本质是空的。看到它的本质了,就度一切苦厄了,对不对?
那位菩萨是他看到这句话他错解了,“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”,他认为观自在菩萨眼睛里看不到色蕴,看不到受蕴……他认为这些都没有,这叫断灭见,知道吧?所以佛法的正见大家不要胡乱理解,胡乱理解就会处理,变成要么着有、要么着空的一些邪见。邪见是无法了脱的,依邪见永远无法了脱。
那你说我们修净土需要这么费劲吗?净土确实是很特别很特别的一个法门,它非通过你自力修证而达到一个智慧的圆满,来超越这一切的烦恼而达到解脱。它是不管你自己的功夫也好,你的智慧力也好,你愿意随顺佛力就可以,这就是它最方便的地方。你在随顺“南无阿弥陀佛”这样一个佛给予的无上的殊胜方便的时候,其实我们随顺着佛力就会得到安心,随顺着佛力我们就会休息,随顺佛力我们就会放弃我们的执着。当你放弃你的执着的时候,你本具的这样一个……就不再以我们凡夫心去粘着世界、抓取世界,从依染污心投射的世界里面超越出来。就是所谓的念佛,自然就不念业了。
你愿意念佛就行,只要你愿意念佛,哪怕你《心经》讲得啥你也不知道,我就是愿意念佛。在你念佛的时候,你自然就不愿意念业了。自然不念业的时候,我们自然就不纠缠这些东西了。所以这个省力处就特别简单吧,非常简单非常简单,只要是你愿意用就行。这样说听得懂吗?
当你真正用净土的时候呢,它涵盖了一切大乘佛法所讲的正见,都在里面,它作用力在里面展现着呢。那你说这个里面你能够讲到什么程度,开显到什么程度?它随众生的需要。所以说净土一法涵盖一切法,就是这个意思,三藏十二部的功德都在弥陀的功德当中,三藏十二部的正见、智慧、慈悲、方便,其实都被涵盖在阿弥陀佛大愿这样一个唯一强缘当中。那我们在用它的时候呢,其实你就会不断地体会到佛法讲的这些甚深的法义——三法印、一法印、一实相印,它都在里面运用着、展现着。
实际上在交流的过程当中,只要我们不离开佛愿这个强缘,不离开这个唯一的宗旨,以这个为纲宗要领,都以阿弥陀佛这样一个唯一守护,其实可以交流任何的角度。无非都是在彰显佛的功德,赞叹佛的功德,赞叹佛一切的智慧、慈悲、善巧、方便。这样就OK了,没有问题。
3、一切现行的价值就是传递无上的信心和实相心
明悉法师:
我就刚才明谷菩萨谈的这点,也接着跟大家聊一聊。
其实我们以贪嗔痴慢疑为良师益导,这个在净土教法修行当中是非常非常重要而又核心的一点。这个弯如果能转过来的话,净土就非常有意思,它是妙乐的一个法门。我们在原来的思维习惯里面,觉得贪嗔痴慢疑就是不好的,我们一定要去除贪嗔痴慢疑,最起码我的贪嗔痴慢疑要越来越少、越来越少,我要有个方法让它立刻消融,这样我们才显得自己好像是越来越精进、越来越相应。
其实净土这地方恰恰是用法非常妙的一个方法——你可以在贪的本质上去观察这个贪,或者善用这个贪来令你觉悟。令你觉悟什么?令你觉悟佛力住持,令你觉悟一切法都是活泼泼的,没有一实法是染污的。这是非常有意思的,它真的是很无畏地这样一个运用。
我们往往说“一切业习不需要改变”。今天早上还有菩萨问我,他在这还有疑惑——你说不需要改变,难道我们就一直贪下去,一直嗔恨下去?其实恰恰是你运用佛力住持的时候,贪嗔痴慢疑就变成了良师益导。
到底怎么样变成良师益导?你怎么在这个地方去游戏、去运用、去觉悟?这是一个关键点。我们尽量细致地把它说清楚,就是怎么在贪起处你去用这个方便来觉悟生命,或者说用这个方便来自利利他,都是可以做到的。
我刚才谈到一心具足十法界,就是在佛心当中仍然具足了十法界。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实际上我们用的是佛心,用佛心来运用十法界的因缘,这个大前提要立得住啊!
我们是站在佛心这样一个前提下,来运用十法界的因缘——这个角度来体验生命;而不是站在十法界的差别相当中来运用我们的贪、运用我们的嗔、运用我们的痴,如果那样的话,你就是在轮回。
因为无始劫以来,我们就是在差别相当中。你在人道,你有贪嗔痴,你就运用贪嗔痴,产生的结果就是无尽的轮回。这个东西是要超越的。怎么超越呢?你站在佛心这个角度来体会十法界的种种因缘,再觉悟这种种因缘,或者尝试在种种因缘显现下无畏地去面对它,不改变它,去觉悟它,这个切换就是我们切换种子。
我们经常说切换种子就是切换这个种子。就是你在面对一个因缘的时候,你内心的所依从原来那样一个频道切换到佛果为缘起这个频道。那怎么切换呢?
你先要抉择佛力,这是大前提,就是先要抉择佛力,这个抉择就靠我们的信仰、靠我们发愿,在这个地方有个确认,就是你要确认佛力住持是一个事实。
那好了,在这个确认前提下,其实你内心是在念着佛。念着佛你可以出声念“南无阿弥陀佛”,其实你在这个地方确认它也是在念着佛。那么,你带着念着佛的觉悟的心、觉悟的角度来面对我们所起的贪、嗔、痴的时候,其实它是一个广大的心智来承载着贪的现缘,你就不会再畏惧这个贪、对抗这个贪,你只是透过贪的现缘来体会它是缘生缘灭的现象。其实贪心它没有什么不好的,它就是个因缘法,缘生缘灭,你想一直抓住它也抓不住,你想去对抗它你越累,就没有意义。
你只是把自己的心轻轻地安放在佛力住持这个地方,来品味每一法,去观察每一法,去体会每一法,这个时候,心态是平等心,就是来一个善的心,我也去体会它,我也去观察它,我也去接纳它;来一个恶的心,我也去体会它,我也去观察它,我也去接纳它,它同样以唯一的角度来面对一切了,这就叫平等缘起。
你看我们这个群叫平等缘起群,这个平等是在哪里平等?是在这个地方,精准地在这个地方平等,就是我们让心在佛力住持的缘起下,你可以得到彻底地放心、休息,彻底地可以对一切东西不恐惧、不害怕、不对抗,因为来自佛力住持。
那好了,你以这样安稳的心再面对我们贪心的时候,它就不一样了。你如果没有这个安稳的心,你起了贪心,必然是会有焦躁,会有对自己的不许,或者说你又无法控制自己贪心的力量,你去满足这个贪心的时候,你在满足的过程当中也有不安,也有恐惧,也有害怕自己道业的受损,这一连串的东西都会出来。
换一个角度说,当我们以佛心为守护的时候,你同样起的是贪心,但是你的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。这个时候,你是在念着佛的心行来体会贪,其实你会体会到贪并没有什么可怕的,它只是一个因缘法,只是因缘聚合了,它展现了这样一个状态,这个状态有它对称的滋味。贪有贪的滋味,嗔有嗔的滋味,每个滋味本身没有绝对的对或错、好与坏、美与丑,就是个因缘法。
你透视了它个因缘法、它了不可得这个本质的时候,那你就在这一法当中得解脱,就在这一法当中视它为良师益导,就在这一法当中视它为弥陀的展现,在这一法当中视它为觉悟的正机。你这样一个心在面对这个境的时候,那你就真的珍惜了这个现缘,珍惜了这个起贪的机会、起嗔的机会。在这样的珍惜下,其实我们没有错过这个当下,就是我们没有错过它,我们没有在这个地方忽略它,我们接纳了它,我们允许它的呈现,我们没有试图改变它,但恰恰我们就在这里面觉悟了,这是很妙的地方。
净土真的是妙中之妙的法。它的确是非常省力又精彩的,让我们所有的呈现变成了价值,而不是怨怼——你起的烦恼变成你觉悟的价值、觉悟的资粮,变成佛力住持,变成了弥陀的展现。你敢于确认贪心也是弥陀的展现,贪的境界也是弥陀的展现。你如果以这个角度来看的时候,你就不再造业了;你以这个角度来看的时候,你造的是一个觉悟的业,是一个净土的业,是一个随顺佛力觉悟现行的业。但是你如果不站在这个角度,你攀缘这个贪的境界,以贪心攀缘这个境,那就是继续造轮回的业,这个差别是很大的。其实,从相上来看,你还是这么个人,你还是面对这个境界,但是你内心世界得到一个翻转,就是我们说的要切换的种子。
这个地方尽量把它说细致,因为我们说了无数次了,“以贪嗔痴慢疑为良师益导”,印光大师经常这么讲,慈师也这么提。我们说一切现行皆是人生价值,但是内心精准的运用希望大家体会到吧,细腻地去运用果地觉。
所以,果地觉它真的是无畏之法,无畏地面对一切,无畏地承接一切,无畏地接纳一切,无畏地包容一切,并没有去放纵你的业习,恰恰这样的省力处让我们的业习百川归海,就是你所有的业习都流向大海,都流向了觉悟,都流向了本质清净,都流向了佛力住持这个缘起上,善用一切法,觉悟一切法,超越一切法。阿弥陀佛!
璀璨师兄:
师父说在当下转念。我认为的唯佛是念,念是什么?念就是一念;一念是什么呢?一念就是心;心是什么呢?心就是十法界;十法界是什么呢?就是了不可得。那在所有的事相展现出来时候,我就只取一个——了不可得。我就认为它就是平等清净,它就是安住,所以我就直取它。这跟师父刚才讲的是不是一个理呢?
明悉法师:
很好。只取了不可得有两种可能性。一种可能性就是通过你这样对知见的认知,不管发生什么,我就用这样的正知见去透视它,一切都是空的,一切都是了不可得的,这是一种用心方法,这种用心方法非净土的用心。净土是仰靠佛力,佛力住持令我们看到一切法的本质了不可得,这地方是有差别的。
新讷师刚来的时候我们就在交流这个问题。他说他实际上也能够用得很好,他在现缘当中什么烦恼都能过得了,天大的事、再大的事,我只要一提这个正见,用般若慧观一看,它就是空的,任何事情我都能摆平,或者我心里能摆平。但是有一点,它很难跟净土用法相比的地方,就是这个东西你提了才有用,不提的时候你就是在习惯当中生活而已。实际上这就是自力和佛力的差别。
佛力住持就是我抉择佛力,不管你提不提正见,佛力住持是个事实,你在佛力住持上去享用生命。这样一个缘起跟你刚才所说的"不管啥一切都是心的展现,一切十法界就是心,心透视一切现相本质了不可得”。这个地方你如果是仰靠阿弥陀佛愿力来确认这样一个正见,那没有问题;如果我们只是什么事情来了,我就是用我的正见来引导、来观察的话,其实你没有靠阿弥陀佛,你靠的是你自己的慧解力。
你靠自己的慧解力,你一定有你过不去的地方,百分之百的。我们很多时候觉得所有的我都能过,是因为你没有遇到你致命的点。一旦你轮回中最致命最致命的地方碰触到了,就不好用了,它就不好使了,你就会觉得它咋如幻不了呢,它咋就了不可得不了呢,我怎么就难受好几天呢,会有这个东西出来。为什么呢?因为自力就是有限,佛力就是一切现缘无有障碍,照十方国无有障碍。这一点就是它的差别。
有些古大德,像蕅益大师,在念佛之前,他大开圆解,他的禅定功夫、他的慧解力、他的讲经说法、他的一切都没有问题。但有次他得了极重的重病,病到他什么都提不起来的时候,他发现以前所学的东西都用不上了,他的大开圆解用不上,他的开悟用不上了,他的持戒用不上,他的辩才用不上了,他只能拼命地念佛,在那种极度的痛苦的逆境当中,他只能做到的就是拼命念佛,就是仰靠阿弥陀佛,也不管什么了不可得不了不可得了,我就是太难受了,我是个业障生死凡夫,我只有仰靠,就是靠倒啊。
这就是净土法门的方便。你彻底靠倒在佛力上,这时候你都不会想阿弥陀佛到底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啊,他到底能不能让我透视啊,就是不顾一切地靠在佛这儿,这是净土的用心方法。你靠在佛这儿的时候,佛力自然能让我们超越自力无法超越的一切苦难。当然,这个时候你还是嗷嗷叫,你还是要经历你的苦报,但是你心缘在佛上,这个作用力不可思议,这个作用力就能够让我们直超生死。所以,蕅益大师在那次境界之后,他才唯一抉择净土,才舍弃了一切通途自力的修行,他后半生就是**(14:40处没听清楚)
我们用一切如幻用得太熟了,但是在自力、佛力这个地方一定要搞清楚。仰靠佛力就是不管什么这一切,先一个大前提就是我是靠在佛这边的,不讲条件的,不顾一切地靠过来。
璀璨师兄:
师父,我认为我是在阿弥陀佛的报德上直接取用,我不做其他思维的想象——报德和我自性的启用,但是为什么每次我启用的时候都说我回到慧解力呢?当我说阿弥陀佛的报德取用的时候怎么能是我的慧解力呢,我用的也是佛愿啊?师父每次的剥离都说,我要是用如梦如幻,它这不也是阿弥陀佛的报德吗?我也没用我的思维,说我思维了一大顿,我就认证了了不可得,我才启用了不可得。我每次都是佛怎么说的我就直下取用,用他的报德在我本具当中去取用它,那OK啊,我是这么思维的。
明悉法师:
这么思维就没问题。你刚才那个表达没用明显地听到你靠在佛力上,然后去透视了不可得,你前面的表达都是一心具足十法界、当下一颗心透视现缘,没有呈现你靠在佛力上的这样一个觉悟。如果像你后面说的,就没有问题。因为佛力涵盖了智慧、慈悲、方便,你仰靠佛力的确产生一个后果就是你可以透视一切现缘了不可得,这是没有问题的。我这个提醒不是说你就是那样,我只是在这个地方做个提醒。
璀璨师兄:阿弥陀佛!师父,我一直想在这个地方确认。我每次都是如理思维,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报德取认,我就直下取认,不会按我的思维意识去理解。所以,我每次都是,哦,这就是报德,那我不用去思维,直下取认。我有这么个顺性思维的过程。
明悉法师:
挺好的。因为前面你已经思维清楚了,就不用每一次再去思维了,就直接用好了。你已经抉择了佛力住持,那实际在现缘当中就直接启用。我们如果没有抉择佛力住持,一定是通过思维来抉择它,然后抉择、确认,确认之后就随时随地自然地启用就好了。
在佛力住持面对现缘的时候,会产生三位一体的效果。哪个三位一体?智慧、慈悲、方便这三个是统一在佛力住持上的。从智慧层面说呢,我们运用佛力住持必然会无染,所谓的无染就是境界限制不了你、你会得自在;同时它也会展现慈悲和方便,我们不能只用智慧一面,慈悲和方便也同时运用,这就是佛果功德的圆满。
阿弥陀佛的报德就是智慧、慈悲、方便都含在里面的,当我们用它的时候,(卡顿)比方说,我们经常强调的返向往生——第五门回向为首,这个最明显的就是运用佛果在现缘当中,智慧、慈悲、方便的一体运用。它不单纯是说我无染于这个境界,我在这个境界得超越就完事了,它更主要还有“不舍一切苦恼众生,回向为首,成就大悲心。”
你一定要以这样无畏的心传递给众生无上的信心、无上的实相心,这个是你的所依。所以,菩萨,你来检验自己是否彻底随顺佛力,你可以从自己的心行上去判断。如果说我随顺佛力了,我起到的效果只是说我在什么境界我都能过,我直下就能透视它无染;但是,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坚定的守护“我的生命唯一价值是为一切众生传递无上信心,给予众生实相功德是我们的使命和抉择”,就是我们在运用佛力的时候,我们并没有用到圆满,你要用的圆满的话,必定会不舍一切现缘,跟众生所交流的就是这样一个无上心,唯一交流这样无上心,然后让众生在这个无上心上得到确认,这是我们要做的。
菩萨,你可以去审观自己,在面对生活的时候,你的愿是不是这样守护的。如果是这样守护的,那你一定是抉择了佛力;如果说你运用了佛力,但是你运用的点总是落在“我能突破这个境界”、“我能够无染于现缘”,那就说明我们在运用的时候还是有不精准的地方。
4、圆满三世为一念
弟子:(精简表述)请师父开示一下“一念三世”。
明悉法师:
我们大家今天讨论一下这个话题吧,也挺重要的。你觉得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是实有呢,还是一个概念呢?
弟子:要是从实相心来说,那个都是虚幻的,是我们幻现出来的,就是缘生缘灭的。但是我们现在没就把心回归到实相上来,我们还是把它着实了,然后就紧紧抓住这个“一念三世”,然后还紧紧抓住这个因因果果。阿弥陀佛,师父。
明悉法师:
过去、现在、未来其实是一个概念,没有实有的过去、实有现在、实有未来。如果实有过去——你想想过去如果实有,那我们现在就不可能存在于当下了,我们就会一直停留在过去的那个实有当中。因为它是无常的,它是变化的,它是无自性的,所以生命才能够迁流变化,才能够因果相续。
其实一切都在变化之中,既然一切在变化之中,其实就是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、未来心不可得。所谓的“不可得”是指什么?就是它没有实在性,只是缘生缘灭的幻相。就像做梦一样,这个梦有它的内容,但是它本质是梦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也是这样的。
其实我们生命的本质就是一念心,一念心呢,你不能说哪一念是过去,哪一念是现在,哪一念是未来。这一念心要说到体来讲呢,它就是“竖穷三际,横遍十方”。所谓的“竖穷三际”,就是它遍及在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。穷尽嘛,就是穷尽三世,也就是前前无始、后后无终,没有一个时间相能够界定这样一个心的本质是什么。要从本体来说,它也是横遍十方——空间来讲,它也是无量的,遍及十法界、遍及一切法界的——这一念心。
这个心它时刻都在启用,所谓的启用,就是它随染缘就起分别心的用,随净缘就起觉悟的用。所以说我们在修行的当下,就是善用这颗心,你缘什么就会显现什么样的作用。我们缘佛法界,就有佛法界的妙用;缘九法界的差别相,就有九法界差别相的作用。它都是这一念心显现的。
这一念心亘古亘今不变,它的本质也不能用常、用断,用是、用非,用这些对立的概念来说的。所以像“八不”讲的,不生不灭、不垢不净、不来不去、不一不异,说的就是这一念心的本质。从本质来说,它确实超越了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概念。它是超越这个的,所谓的超越就是它不落在有为法当中。不是说过去心,真的有一个心在过去;那现在心,真的有一个实有的心在现在;未来心,真正有一个实有的心在未来。这个都是我们错误的知见才会这么想。
如果我们这样想的时候,认为过去是实有的,就会纠结过去发生的事情,然后不断地抓取。比方说悔恨,比方说你过去有一件事情你没有处理好,你就天天总是攀缘那个事,觉得那个事儿会对你造成什么样的影响,就是内心会挂碍。这个其实就是所谓的我们把过去的事情当真了,把过去执实了。
那么未来呢?我们如果把未来也执实……实际上我们凡夫都是认为未来是实有的,所以说我们就会设定未来要怎么样怎么样,攀缘、打妄想。
古德说过,“攀缘过去是执着,攀缘未来是妄想”,就是妄想执着嘛。因为他的知见没有确立在过去、现在、未来都是概念,把它当真。当真着实之后,心就无法安住于实相,无法安住当下,我们要么就是执着过去,要么执着未来。执着过去呢?就是有懊恼、有悔恨等等。攀缘未来呢?我们就打种种妄想,觉得现在不满意,然后将来会更好更好。这些都是把那个时间执实了。
其实教法的殊胜在于,它直接回到实相心的安住上来,也就是通过佛的愿力、佛力住持,我们随顺阿弥陀佛的这样一个大愿吧,就是南无阿弥陀佛。南无阿弥陀佛——是心作佛、是心是佛,它是从心体的启用这个地方去用的。就是这个心体我们认知不到,我们凡夫迷了,但是我们可以从用上去用。你这一念心缘什么你能做到,对吧?那当下我用这样一颗心去缘阿弥陀佛,这个是可以做到的,这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。
那我们就从用的地方有一个攀缘,攀缘于佛,攀缘于佛的法界。那么由于佛法界本身是清净圆满无碍的,就是佛果,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本身是清净圆满无碍的,所以说当你全身心去攀缘于佛的时候,我们执着于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这个心就会休息。
其实你执着过去、现在、未来这个心,它是一个念业的心,是一个念业力的心,念分别的心念,对待的心。那我们攀缘于佛的时候呢,其实它横断了这个念业的心,就是“横断三际”。就是你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,全身心的念佛,它就不念业了。不管你自己知不知道这个作用力是怎么展现的,不管你有没有什么教理基础,不管你读没读过《金刚经》,都没问题,你就这样用就行了。
你就是全身心的南无阿弥陀佛,在念的当下呢,其实心与佛合。所谓的心与佛合,就是佛的功德与我这一念心相应。相应的当下,你就超越了对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执着。因为你一心不可二用,你念佛就没有念业,念业就没有念佛,对吧?那我们现在就是念佛,念佛就会超越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这种执着。当念佛超越了这个执着,就是我们念佛佛力住持的时候,会起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作用。这个所谓的不可思议的作用,是佛力的功德力展现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了。
这样一个不可思议到底是啥呢?它能够疗愈我们过去的创伤。因为当下一念念佛,因为这一念心是遍及一切的,它其实可以遍及到过去,遍及到未来。所以说当我们真的是启用佛功德的时候,你会发现一个很神奇的作用吧——它会不知不觉地,过去你已经忘了的那些创伤、那些记忆,那些东西都会自然在佛力住持下得到一个疗愈和圆满。所谓的疗愈和圆满,就是你内心会在佛力住持的这个功德上得到满足、得到安心、得到无亏欠的那样一个受用。
然后我们会看到,其实我们曾经心识当中有很多种子,似乎都已经被你忘了的一些创伤,它在佛力住持下会显现出来,这其实就是在圆满过去。那显现出来的时候,由于是佛力住持、佛光照耀,由于你安心在佛愿上,你就会知道这是佛力住持下对过去的一个疗愈。
所谓的疗愈就是那个相似的种子,就是曾经发生过的事情,它是一个业习种子,它在当下这一刻也会浮现出来。但是由于你念着佛,你是以平等缘起来回观它,所以说这个时候你不会掉在那里面去,不会再攀缘于那个痛苦,再执着于那个痛苦,而是觉悟它,而是去体验它的如幻……就是内心是超越出来的,从痛苦当中抽离出来的那种回观、体会、超越,这其实就在圆满过去。
那未来呢?未来其实是并不存在的。你当下在缘佛的时候,种的这个因是一个圆满的因。这个因从事相上来讲,它是有因果相续的。我们生命虽然说过去、现在、未来都是一个如幻的概念,但是从相的相续这个作用上来讲,因果就是相续的。这一念种的因,一定会引导你未来的生命相续当中展现的这些果报。你当下念佛,它是一个圆满的因。这个圆满的因感召的果报,实际上就是我们未来的生命都会在圆满的受用上相续。所以极乐世界就是无量光、无量寿嘛,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,真的是存在的。
我们这一期生命只是一个业报身的最后一生。那么这一期生命结束,你会往生到极乐世界,你会在极乐世界成佛。这一期还没往生之前这一段,从现在到你死这段时间,实际上还是在圆满的这个因的果的相续中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呢,你当下一念念佛,它就是圆满了过去,也圆满了未来,就不会再有缺欠感了,不会再说我要造作什么,我哪块儿还不满意,哪个地方还要我自己再来处理……
其实都不需要,所有一切都是阿弥陀佛完成的,所有一切都是佛力住持令你安心的、令你放心的、令你没有缺憾的,满你一切的愿,你生命再也不会有任何遗憾了。那么当下是这样,未来亦复如,就是这样一个佛力载负下生命自然舒展的展现。
要谈到这个问题吧,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讲。一个层面就是从究竟的实相层面、理的层面,我们说理事圆融。从实相理来讲,就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都是幻相,本质是了不可得的,这就是胜义谛讲的。那从世俗谛来讲,就是因果相续的事相上来看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都是我们的因果相续。而这个相续当中,由于有佛力住持,由于你当下启用了佛力住持,这个佛力住持的功德能够遍及到过去以及未来,就是圆满你整个的生命。
这个圆满是说在作用力上也让你圆满,在这个因果的相续上,也会体现这个圆满的作用力。就是那个佛德——我们用的是佛这个功德,他的报德——这个报德是充满妙用的,他是有受用的,他是有作用力的,他是能让你疗苦的,能让你体会到快乐的,能让你觉悟的,能让你感受到内心的充盈和富足,而远离一切的亏欠。这都是无尽妙用的功德,称为佛果、佛德、佛的报德,这个其实我们在生命当中可以去受用它。
所谓的受用,就是你用它就可以了。你随时都知道去用它,用这个缘起,然后去体会它,去融入它,在生命的当下去感受它真实的作用力。然后我们以这个作用力再回观我们人生的这些经历,你会发现其实你过去的经历也是很美好的,都是在佛力住持下。你所经历的那一切,原来认为的是痛苦,现在再一看,这都是刚刚好。都是因为那样才令你觉悟,令你能够有对弥陀教法的感恩,所以你会感恩一切。所谓感恩一切,就是感恩过去所有不幸的遭遇,所有我们认为的逆缘、违缘,它都圆满了,都在这个一念心当中圆满了。
实际上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世界,取决于你用什么心看。你过去经历的那些,因为我们当时用的是亏欠心看,所以认为我们很苦、我们很不幸、我们很糟糕。但是你现在是用圆满心来看的话,其实过去也是圆满的。你运用圆满心来看,一切都是圆满的,所以叫“一真一切真”嘛。
你以平等缘起来回观生命,三世皆圆满,所以叫做“圆满三世为一念”嘛,对不对?圆满三世为一念,从哪一念契入?就是当下这一念,你南无阿弥陀佛,这一念就契入到三世圆满的这样一个生命体验当中吧。
我就先供养这么多。
弟子:(精简表述)能觉悟过往经历,但生活中还是有畏惧。
明悉法师:
这个没关系啊,这个没关系。你有畏惧的习气,并不妨碍你在运用教法。大家不要在相上去求一个圆满,不要认为我安心了,我所有的习气,恐惧的习气、担忧的习气、生气的习气就都没有了,这是我们一个假想。
实际上不是那样的,知道吗?你只是以一个安心的、圆满的心来看待恐惧的习气,来体会恐惧的习气相续的这样一个如幻的作用力,它是在这个地方安心的。
不是说安心就不会再有习气了,知道吧?可能你看到的时候还会有担心,还会有那个恐惧的感受。但是这个恐惧的感受……你可以超越这个感受,去觉悟这个感受,去体验这个感受,而不是掉在这个感受里,把它当真,这才是安心的一个运用。
所以菩萨,在这个地方不要求自己说达到一个什么状态。你还是你,你跟原来没什么变化,只是你觉悟了,知道吧。
5、咬定青山不放松
弟子:(精简表述)阿弥陀佛,顶礼师父!果地觉为因地心,要求弟子在日常生活中把所看到的一切、接触到的一切,都看成是阿弥陀佛的周遍示现。比如说老公也是佛,猫也是佛,电脑也是佛.....但是我不知道应该把他们看成是自性佛,还是把他们看成是修德圆满的报身佛 ?如果我把他们看成是修德圆满的报身佛,我会对他们生不起慈悲心,我会觉得他是阿弥陀佛在我面前考验我,给我演戏呢。但是我又觉得这样想法是不对的,所以我脑袋里像糨子一样。请师父慈悲开示,我如何来操作?
明悉法师:
你就是用你的识心在猜测教法应该怎么用,不应该怎么用,其实说了半天都是一个打妄想。
这个教法要去体验,把你一些想象的东西都放下,随着这个方法去用就好了,它就会很简单。其实我们一再地说、一再地说,无非就是把你这个缘起要用得精准嘛。
你现在实际上是没有用这个平等缘起,所以会站在你识心分别的那个缘起当中,想象一个我应该怎么样看。你从来也没有站在那个角度去体验过平等缘起、佛力住持,然后以佛力住持来(去实践)。
你先不用想太多,你就把一切众生的示现、显现都当成是令你觉悟的。哪怕你只守住这一点,都可以体验到不一样的世界。你是想了一堆,哪一个你也没有真正的这样去体验过,所以就造成了脑子一直在想,把自己想得像一团糨子一样,所以表达出来的东西都是混乱的。
所谓表达东西是混乱的,就是你传递出来的东西都是疑烦恼当中所呈现的思维混乱,而不是法则运用所呈现出来的明亮、清晰和有力。
我觉得菩萨你不要想这么多,你真的不要想那么多。你就去试验一下,哪怕就这一招你去用,可不可以?你就是在先念南无阿弥陀佛,然后把南无阿弥陀佛当成一个誓愿来念。我的愿就是这个了,咬住青山不放松。这个地方一定要咬得住,我生命的唯一价值就是要咬住这个信仰,而不是别的。
当下这个决心的时候,你就会义无反顾、唯一抉择这一个事情,然后来看待你的世界。那看待你的世界,你的世界肯定会发生变化的。
如果不咬住这个的话,实际上站在我们原来的思维模式里,就是你那个黑匣子里。在那个思维逻辑里面,去想象非二元、平等、佛力住持应该怎么用、不应该怎么用,你怎么想也是自己设计出来的东西。
其实问题就是在这儿,要勇于跨越过来,不要想那么多,你就是把它当成一个誓愿。最简单最简单的,你能不能把一切显现都当成是.....就像我们刚才交流的,一切的显现都是阿弥陀佛给我最好的安排,令我觉悟的,你咬住这一点。
咬住这一点,看任何事情,你就不会再从这个是好,这个是不好;这个是对我有利,这是对我不利;这个是冤亲债主,这个是善知识……不会再从这些地方再看了,你只看成它是弥陀给予你的一个觉悟的机会。所有的显现都把它当成是弥陀给予你的一个最好的安排,是弥陀报德示现的一个因缘。它是令你觉悟的,是我们心投射出来的。那我们现在以这样一个念佛的心来投射,这就是唯佛是念。
你不要想那么多,好不好?菩萨。你想了一堆什么,说得太乱了,没有那么复杂,教法真的没有那么复杂。这样说能不能听得懂?
弟子:好多了,师父。这一切都是阿弥陀佛周遍示现,是让我来觉悟的。我经常看到我熟悉的这些东西,这都是阿弥陀佛示现让我觉悟的?觉悟啥呀?
明悉法师:
你老公回来,他说了你一句,你这时候不高兴了。你能不能把他说你一句、让你听不高兴的这句话,当成是佛令你觉悟的?你直接看到你的起心动念,看到这个不高兴,这个不高兴就是一个执着。那这个执着要不要去南无阿弥陀佛?这不就是令你觉悟的吗?有那么复杂吗?你举一反三,一个地方是这样,一切事都是这样,就完事儿了呗。你非得看着桌椅板凳让你觉悟啥,你在这儿猜什么嘛?不是猜出来的,是你去体验的,知道吗?
我们现在这个交流,我们有一百多人在参与这个交流。你把这一百多人交流的因缘当成是佛力给予你的一个最好的安排,佛给了你一个最好的礼物,让你在这个地方能够觉悟生命。你这样来看这些,而不要觉得这里面就师父讲得好,其他菩萨都不好;我就要听这个,我不听那个;这个对我有用,那个对我没用……这些都是非佛力住持的角度。
只有一个角度,就是所有的这些呈现都是阿弥陀佛给予你最好的,对你来说是最好最好的安排,它都是令我觉悟的。所有菩萨的发言都是令你觉悟的,都是佛菩萨的示现。就咬住这一点,可不可以?这就是佛力主持啊。
当你咬住这一点的时候,所有的境界都是感恩的,所有境界你都会缘佛。所谓的缘佛,你就是相信它是佛力住持,这就叫缘佛呀。
唯一守护才非常重要,菩萨。净土的关键就在于唯一守护,唯佛是念,不杂余善,不杂余缘。这个就是就是净土啊,净土法门。你在这儿不唯一,那就不是净土法门的实践方法,这不是唯佛是念。那就是通途,就是自力,就是烦恼,就是对立,就是业力纠缠,就是九界业相。
这么讲还听不懂吗?
弟子:听懂了,师父。我明白了,感恩师父。
6、只是精准地在佛力住持这个点上反复用就好了
莲友:今天有一句慈师的法语,也就是关于这一段触功德,说“它是完全平等的教法,是清净心智的一个给予、圆满觉悟有情的一个大方便”。这个特别感触!
之前在现行当中,其实大家很容易就滞留在有所得。如果说我认为自己做了一个比较如法的,或者什么样的事情,就会生骄慢;如果是觉得我做了一个不太如法的,或者什么样一个行为,就会生自卑。基本上就在这两种心之间摇摆、跳跃。
但是这个角度,它真的是不在于我们做了什么,它才给予你这样的一个印契。它是已经给予一切众生这样一个圆满的印契,你做或不做,你有没有一个如法的修持,它是印契了一切众生的一个本然的心智。
我们其实直接就是守护,不是说我们现在再去发一个跟佛一样的愿,我再去塑造一个多么圆满的一个相,而是说通过他的愿来告诉我们心本来的样子,我直接就守护这个事实——他已经成就的一个圆满的事实,然后我就在我现前的这个不堪的业报状态。
因为我们所有的修持——就是你如法的或者是一些好的觉受,它都会进进退退的,我可能这会儿行,那会儿就不行了。外境也是一样的,它都在变,它不是一个安稳处。但他是给予了众生真实的安稳处,它不会丢失。
但是没有师父去给你这样一个教法传承的时候,我们在业处修持就会认为丢失了,就会感觉好像我在不如法修持,我就好像把这个失掉了,之后有损功德啊什么的,就好像你失去了什么。
但他给予你的是你没有办法丢失的,不管你如何。但是他又不是鼓励我们去造作,而是你真正在守护这样一个佛的本然心智的时候,它会自然地去起师父刚刚讲的这个妙观察智。
所以弟子之前在不了解这个传承体系的时候,就会变成那种像修法似的东西,就是提着一个作意的那样一个观察。那在这个传承体系,它可能只是入功德的一个方便,就是一个前行的引导。
那真正你再去守护的时候,它就很简单,它的妙观察是自然地去生起的,就相当于他已经完整的一个修持回施给你了,你在现前去守护他这个清净圆满缘起的时候,那个妙观察就会自然地在这个触功德,就是在你每时每刻的任何地方。
它不见得是一个多么殊胜的相,或者是什么样的一个——我变成一个多么得体,什么样的一个修行人,可能没有这样一个业相上的改变,但是它会有佛功德的触碰,在任何地方都是可以去起用的。
特别令人感动的一个点就在于,它完全超越了我们自力根本没有办法去超越的。就是我们真的有一点点的那种骄慢心,有现前师长的时候,可能师长可以提醒,但是就是很难调伏。但是这个角度,真的是你没有什么好骄慢,你也没有什么可以自卑的,就是你回到这个角度的时候,真的是可以去守护这个清净平等。所以说很感恩这个教法。
明悉法师:
我觉得刚才某某菩萨讲得挺好的,这个用心的角度很清晰。大家也可以这样去体会。
这个教法的确是远离骄慢和自卑。因为骄慢、自卑都是从业相做得好不好啊、如法不如法啊、有功德还是没有功德啊,都是很难超越这个二元的心智。
但这个教法它实际上是随顺于一个现成,这个现成是法尔本然,不是任何人造作出来的东西。所以其实随顺阿弥陀佛的愿,也不是说你要造作一个愿,然后模仿他那个愿你就要造作出来那么一个状态。
它其实也不是,它就是你省力歇心,歇心就可以了。就是你不造作就可以了,你接受阿弥陀佛这样一个无条件的承载,他授予你本具,其实这个就是最轻松的事情,也是最圆满的一个起修处、一个缘起处。
在这个缘起处,的确所谓的妙观察智也不是你可以造作出来的,不是说我硬要怎么想,硬要怎么观察。因为你这个造作心休息了,你这样一个本具的点,你找到这个点之后,你再看任何事情,它真的都是缘生缘灭的,没有什么事情是大不了的,没有什么事情是一成不变的,就是你好也是缘生缘灭的,你不好也是缘生缘灭的。
它的确就能够得到一个放心,就是于一切时处的这样一个放心。而这个一切时处的放心呢,的确我们的心就柔软了,就是你不再去固执一个什么观念啊、对错啊、好坏啊,固执任何一个业相上的东西。我们都能够因为有这样一个法的照亮,有阿弥陀佛这个功德来照见这一切,其实照见就是一个觉悟的过程。我们说如实知,因为法本身可以照亮你。这样一个缘起,你接受它,你运用它,它就能够自然地去照见我们起心动念。
所以这个地方对起心动念的观察,也不是说就不观察了,不是说我们就天天想极乐世界,当然想极乐世界没有任何问题,就是入功德的一个随顺的缘起,但其实它也不离于对现行的观察。就是我们依托于极乐世界这些种种的描述,“宝性功德草,柔软左右旋。触者生胜乐,过迦旃邻陀”,你心缘它的时候,你这个缘起就在这里。
那实际上,心越休息,越是接受这样一个佛力住持的话,我们其实对现行会越来越看得清楚。这个跟我们说自力的那个提起一个觉照、有觉有照的这样一个修行方法,的确是两个路子,它是两个路子。你有觉有照的那个提,一再地要提那个觉照,跟你彻底地对一切放心、彻底躺在佛的功德愿海当中、歇心在本具上,自然而然地能够看到这一切的发生缘生缘灭。它就是不一样的修法、不一样的因缘的这样一个频道吧。
所以其实不同法门的确在入手处是不同的。而且我觉得对一个教法的实践是否得力,它取决于你专还是不专。你专门地用一点,就是不动摇地守护这一点,就会疾速成就。所以在这块其实就是在实践果地觉的这个过程当中,我觉得对于大家来说,就是在守护这个地方要纯之又纯,去除杂质,就是剥离。
你看师长每次开示他没有太多的其他别的说法,只要是我们一提,我们的那个角度稍有偏差,他就帮你剥离,就是让你只站在佛愿这个地方、站在果地觉授予这个地方,那他其实回施的是最究竟最圆满的、毫无遗漏的这样一个无上大利。这个地方其实是一个最究竟悲心的展现。
真正实践圆教教法的人,如果他在给你讲的时候,他不讲最究竟的,那其实他是有损于他的这样一个悲心的。《法华经》里也有这种说法,佛说,我于一众生,如果不是说讲究竟了义的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话,如果只是给他讲一个声闻乘,让他取证偏真涅槃,那这就非佛的本怀,这个就是没有慈悲。
实际上我觉得师长给我们做了这样一个表率,就是他面对任何的因缘、任何的众生,他心里所守护的只有唯一的一个东西,而且珍惜每一个现缘,他都和盘托出,把这样一个生命的事实告诉你。这也是念佛人应当守护的一个心行,就是我们的招儿不要太多,不要太多,你只是在精准的这样一个点上去反复用就好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